作為墻體、屋面材料長期暴露在自然條件下,要經常受日曬雨淋,由于溫度、濕度的變化要引起收縮與膨脹,在這種應力作用下,過多的限制收縮會引起開裂,而限制膨脹要引起翹曲、開裂或端部的破壞,因而需設計接縫,它可以承受運動,而保持建筑物的整體性。另外,許多房屋都是用混凝土來支撐或框住幕墻、圍護結構門窗、隔墻、機械或其它服務設施,為了防止它們的損壞,應使其它有一定的獨立運動而不受混凝土的收縮與膨脹的約束,亦需設置接縫。而建筑密封材料就是填充在這些接縫中的一種特殊材料,這種材料能與縫隙緊密結合,受縫隙的長期壓縮與拉伸,既保護了建筑物免受變形造成的破壞,又起到了水密、氣密、隔音、隔熱、防塵等作用,是一種多功能的建筑材料。
目前建筑密封材料在水密中的重要作用,已開始被人們所認識,并被列為四大建筑防水材料之一,然而在氣密上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應有重視。
1國外密封建材發展概況和發展趨勢國外建筑密封材料自90年代一直在穩定發展,美國1995~2000年,年平均增長為3.8%,預測20012005年,年平均增長5.7%.日本上世紀90年代年平均增長10%.發展趨勢表現在:低檔產品逐年下降,中、高檔產品逐步增加。美國低檔產品自1995至2000年,由55%下降到9%,日本自1995年至2000年由41.2%下降到9.1%.其中以硅酮、聚氨酯這二大產品發展最快。
發展的另一傾向是產品不斷更新,以適應不同用途的需要。如德國2000年有54家公司提供299種產品;美國和加拿大,2000年261家公司、廠家共生產11類產品。日本2000年100家工廠生產240個產品;710種牌號密封膏,其中丙烯酸型有122種牌號,聚氨酯有116種牌號,丁基類有111種牌號,聚硫有76種牌號,硅胴有53種牌號。
2國內概況我國自上世紀50年代研制了以蓖麻油為主要原料的馬牌油膏,后來又研制了魚油、桐油配的油膏、橡膠粉改性的油膏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我國建筑的大發展時期,建筑的現代化對防水、隔音、保溫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油性、改性瀝青基型密封膏已不能滿足使用要求,因而中、高檔密封膏大量進口,這促進了我國建筑密封膏的發展。一些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相繼研制了氯丁橡膠密封膏、聚硫密封膏、有機硅密封膏,增補了我國中、高檔密封膏的空白。
按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中國建材規劃院1995年調查材料,現有密封材料廠150個,生產能力為8萬t/年,其中生產能力500t/年以上的廠有38家,總產量達3.5萬t,是80年代的初的3.5倍,而中低檔產品占97.3%(聚氯乙烯膠泥占80.2%),高檔2.5%,中檔0.2%.從工藝裝備水平來看,生產設備落后,污染嚴生,缺乏質量標準和檢測手段,產品質量不穩定。按1995年中國防水材料工業協會抽檢結果,7家聚氯乙烯膠泥產品,合格的只有1家,合格率為國內外差距3.1產品結構不合理,中高檔產品比例過低表1國內外各檔密封膏比例項目篼檔中檔低檔(下轉第33頁)施工時,板底鋼筋需保護層墊塊,墊塊分布合理,墊置高度足夠,施時,注意工人不要踩筋。
做好屋面的保溫措施。在屋面設置較厚的保溫層或隔熱層,或設置架空隔熱層,或在頂層儲水,植土綠化,特別是屋面板的四大角,應在施工中引起特別的重視。同時,屋面板的安裝盡可能在春季(4-5月)和秋季(10- 11)月進行(或者控制樓面板安裝時的溫度),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屋面板的溫差較小,從而使其不產生過大的溫度變形,達到控制樓板不出現裂縫的目的。
5.2設計方面對于大開間的現澆混凝土樓板及平面布置較復雜的樓板增加構造配筋的數量,采用雙層雙向鋼筋,鋼筋直徑較細、間距不宜太大。
在受力比較復雜的地方,如樓梯間拐角處、縱橫交接處及平面變化折角處區域,增加構造鋼筋,對于容易出現溫度裂縫的地方,如樓板四角等,應適當增加構造配筋及轉角的放射筋,構造配筋一般宜選用較細的鋼筋,采用較密的間距。采用補償混凝土,以預壓抵消結構混凝土工作的受拉變形c工程設計中的照明線路多采用暗管鋪設,有相當多的混凝土裂縫是順沿管線的方向產生的,在這個地方管線鋪設重疊,混凝土厚度被削弱,所以設計時,管線應合理規范鋪設,一般宜設在負鋼筋之下,受力筋之上,當設置在樓板中時,必須在管道上部增設鋼筋或鋼筋網,來彌補削弱的樓板,增加該處的承載能力。
設計時,規范雖然對溫度應力沒有明確其計算方法,但是對于面積過大或厚度過大的樓板,不應只按常規板的計算方法來配筋,而應該把實際存在的溫度應力考慮進去,并且設置一定的抵抗措施。
最后用戶要注意使用過程中二次裝修荷載的問題,以免局部荷載過大,導致樓板承載力不足而出現裂縫。
|